“都扛著,等政策出臺,等市場變更。”聊城一家產能近500萬噸的無縫鋼管企業負責人自稱已經緊縮產能近20%,以應對當前市場情況。該企業的一位副總甚至認為,與客歲比擬,本年利潤可能會削減40%。
全部聊城無縫鋼管行業持續低迷,在本年2月份的短暫向好之后,接下來的“金三銀四”表示平平,并未出現明顯好轉。而進入6月后,行業驚呼已切近親近客歲9月出現的低谷。
市場壓力之外,另一種壓力也正浮現出來:持續日久的產能緊縮政策預期似乎即將兌現,尚未肯定的只是以如何的方法開端。此前本地一場涉及199家企業的環保風暴,被企業解讀為政策利器——尤其在早前“整合”思路未奏后果的情況下,這可能會是一個全新的思路。
政策憂慮
“政策要鼓勵,沒我們的份兒;政策要襲擊,我們首當其沖。”中小企業抱怨沒有話語權。
9月4日上午,一場名為“聊城市冶金行業轉型進級、情況保護座談會”由市重要引導主持召開,參會的69家企業多為聊城無縫鋼管企業,此外還有本地聊城無縫鋼管行業協會及四家銀行參加。
“最初就叫轉型進級座談會,后來又添加了情況保護四個字。”介入該會議議題制訂的一位公事員泄漏,“引導欲望再給企業緊一緊環保的頭箍”。
來參加座談會的眾企業負責人天然是有些不寧愿的。“光就脫硫來說,別說小企業不達標,大企業都很難達標。”一位與會企業副總在接收《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說,讓他反感的還有議題中出現的“建立同一的礦石、焦煤、鋼材等大批商品的交易平臺”——他擔心這會淪為當局收費的對象,卻不克不及給行業帶來真正變更。
此外,當天9個議題中,還有結合采購、加長家當鏈等。個中一個較為開放的議題,是問企業“為推動冶金行業轉型進級,加快成長,須要處所當局在稅收和家當成長上出臺哪些政策辦法”?這成為企業競相評論辯論的熱點,但官員并未有明白表態。
“有企業提涌如今市場情況不好,欲望可以或許恰當延長某些環保辦法上馬的刻日,也有企業提到重慶聊城無縫鋼管獲得5億元補貼,意思是欲望當局可以或許出手救市。”
“企業獲獎情況,引導觀察照片,都放到材料里了。也不知道有沒有贊助。”9月4日,在聊城市工信局,本地一家聊城無縫鋼管企業正在將厚厚的《聊城無縫鋼管行業規范前提申請申報》遞交該局。
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加快聊城無縫鋼督工業構造調劑的若干看法》(國辦發[2010]34號),請求工信部牽頭制訂《聊城無縫鋼管行業臨盆經營規范前提》(以下簡稱《規范前提》)。2010年6月,工信部制訂了《規范前提》,2012年9月又對其進行了修訂,自2012年10月1日起實施。
2013年4月2日,工信部公示了第一批相符《規范前提》的45家企業。這45家聊城無縫鋼管企業2012年合計產量3億噸,占昔時全國粗鋼產量的41.4%,個中包含寶鋼、鞍鋼、武鋼等國有企業,也包含沙鋼、方大特鋼等平易近營企業。但這個中卻并沒有出現聊城的聊城無縫鋼管企業。
工信部在宣布首批相符規范前提企業名單時也稱:“對于不相符規范前提的企業,工信部將會同有關部分,綜合應用差別電價、財務嘉獎、考察問責等經濟手段、司法手段和須要的行政手段,慢慢緊縮其生計空間,迫其退出市場,化解多余產能。”
一份9月4日聊城工信局給省工信廳的報告請示材料稱,聊城具備申報前提的企業一共22家。
一家產能近500萬噸的聊城無縫鋼管企業負責人,在看到本地鋼協4月份產量統計表后,認為上面所載數據并不精確,因為除了聊城無縫鋼管減產外,竟然多半企業都在增產,他認為這與事實不符。“這個數據是紕謬的,我們的產量降低了,怎么會增長呢?鋼協這么統計會不會給當局造成錯覺,讓當局認為我們的狀況比聊城無縫鋼管還好,然后在制訂政策時,對我們進行產能緊縮?”他說也許本身過于敏感了,不過他信賴這段時光人人都對這些比較敏感。